前期准备
明确检测目的和项目
根据相关法规、标准或具体需求,确定本次检测的具体目标,例如评估垃圾的组成成分、可回收性、有害物质含量等。
依据检测目的,确定需要检测的具体项目,如重金属(汞、镉、铅、铬等)、有机污染物(多环芳烃、农药残留等)、生物降解性等。
制定检测计划
采样计划:根据生活垃圾的产生源、处理方式和分布情况,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、采样时间和采样方法。确定采样数量和采样频率,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。
检测方法选择:针对每个检测项目,参考相关标准和方法,结合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,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。
准备检测设备和试剂
根据选定的检测方法,准备所需的仪器设备,如电子天平、分光光度计、气相色谱仪、原子吸收光谱仪等,并确保其性能正常、校准准确。
配备相应的试剂和标准物质,如化学试剂、标准溶液、标准样品等,保证试剂的纯度和有效期。

样品采集与处理
采样
按照采样计划,在时间和地点进行样品采集。对于固体垃圾,可采用随机多点采样法,从不同的部位和层次选取一定量的样品,混合均匀后作为代表性样品;对于液体垃圾,可采用定时定量采样法或连续自动采样法。
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污染,使用干净的采样工具和容器,并做好采样记录,包括采样时间、地点、样品编号等信息。
样品预处理
采集的样品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,以去除杂质、提取目标物质或将其转化为适合检测的形式。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筛分、研磨、消解、萃取、浓缩等。
例如,对于土壤类垃圾中的重金属检测,可能需要先将样品研磨过筛,然后用酸进行消解处理,使金属元素转化为离子态,便于后续的仪器分析。
实验室检测分析
物理性质检测
对样品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进行测定,如含水率、密度、粒径分布等。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垃圾的基本特性,为后续的处理和处置提供参考。
例如,通过烘干法测定垃圾的含水率,即在一定温度下将样品烘干至恒重,根据烘干前后的重量差计算含水率。
化学成分分析
常规成分分析: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垃圾中的主要化学成分,如有机物、无机物、灰分等的含量。常用的方法有灼烧法、化学滴定法等。
有害物质检测: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,使用相应的仪器设备对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。例如,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重金属含量,使用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检测有机污染物。
生物特性检测
对于一些涉及生物处理或卫生安全的垃圾,需要进行生物特性检测,如微生物数量、生物降解性等。常用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、呼吸仪法等。
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
数据处理
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,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、标准偏差等统计参数,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。
如果发现数据异常或可疑,应检查原始记录和实验过程,必要时进行重复实验。
结果评价
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,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。比较检测结果与标准限值的大小,确定垃圾是否符合相应的处理和处置要求。
如果检测结果超出标准限值,应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。
报告编制
编写详细的检测报告,包括检测目的、检测项目、检测方法、检测结果、结果评价等内容。报告应准确、清晰、完整,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。